不久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第七批新職業目錄中,17 個新職業與 42 個新工種的亮相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在 “中式烹調師” 職業下增設 “燒烤料理師” 工種的舉措,讓街頭巷尾常見的燒烤師傅們迎來了職業 “轉正” 時刻 —— 這不僅為從業者賦予了清晰的職業身份,更推動燒烤行業跳出 “路邊攤” 的傳統印象,向著標準化、專業化的現代餐飲方向加速轉型,成為職業分類細化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的生動縮影。
市場需求始終是新職業、新工種孕育生長的 “肥沃土壤”。從此次入列的養老服務師、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到備受關注的燒烤料理師,每一個新職業的誕生,都精準呼應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催生了對專業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跨境電商行業爆發式增長,需要懂運營、通規則的管理人才;而燒烤作為大眾消費場景中的 “常客”,隨著消費者對食材安全、口味創新、飲食文化的要求提升,自然呼喚更專業的從業者。這些新職業的增設,不僅為勞動者拓寬了職業發展路徑,更折射出我國職業分類正從粗放走向精細、從模糊走向專業的深刻趨勢,背后涌動的是經濟結構優化與消費升級帶來的強勁活力。
回溯近年來新職業、新工種的涌現軌跡,不難發現其與技術迭代、產業升級、業態創新的緊密關聯。在技術驅動層面,電子電路設計師、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等新職業的出現,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子信息等新興技術深度應用的直接體現,印證了 “技術突破催生職業變革” 的規律;在消費升級層面,裝修管家、室內環境治理員等工種的誕生,反映出人們從 “有房住” 到 “住得好”、從 “關注生存” 到 “追求健康” 的需求轉變,彰顯了新消費對職業細分的拉動作用;而在產業轉型層面,低空經濟催生的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綠色經濟帶動的碳排放管理員,更是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的 “職業注腳”。可以說,一個個新職業、新工種,如同多棱鏡的不同側面,共同勾勒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輪廓。
不過,新職業、新工種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堅實支撐與配套體系的有力保障。以燒烤料理師為例,這一工種絕非傳統 “燒烤師傅” 的簡單更名 —— 它對從業者的要求覆蓋食材選取與存儲、食品衛生安全規范、口味研發與創新、飲食文化傳播等多個維度,需要從業者具備系統化的專業能力。這既要求勞動者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主動適應行業升級需求,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也需要政府、企業、院校等多方協同發力:政府層面可出臺相關職業標準,明確技能要求與評價體系;企業可聯合院校開發定制化培訓課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院校則可結合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為新職業輸送后備力量。唯有構建起 “培養 - 評價 - 就業” 一體化的人才保障體系,才能讓新職業真正 “立得住、走得遠”,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作為就業市場中的 “新生力量”,新職業不僅承載著勞動者的職業夢想,更標注著技術、產業與人之間關系的深刻變革。從更長遠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不斷提升,還會有更多新職業、新工種涌現。順應這一趨勢,持續細化社會分工,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主動挖掘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新職業潛力,開發更多就業增長點,必將在推動職業煥新的過程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每一份職業都能在時代浪潮中找到自身價值,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