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畫家”“隱形指揮官”“空中調度員”—— 這些充滿想象力的稱呼,指向的是人社部第七批新職業名單中的 “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在重慶,“90 后” 青年胡波就用一次精準的職業轉型,成為這一新興職業的實踐者。從無人機銷售員到專業飛行規劃師,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職業嗅覺的體現,更折射出低空經濟崛起背景下,無人機行業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胡波對重慶的低空產業潛力有著清晰認知。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慶對低空服務的需求早已突破文旅范疇,延伸至城市治理、應急救援、消防滅火、物流配送等多個領域,產業應用場景的豐富性為新職業提供了廣闊舞臺。而真正讓他下定決心轉型的,是今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 5 日的第二屆重慶低空飛行消費周 —— 活動中展現的低空產業應用方案,讓他敏銳捕捉到 “無人機群飛行規劃” 這一潛在風口。
在此之前,兩年的無人機銷售工作已為胡波打下堅實基礎。他不僅熟悉各類無人機的性能參數,更對市場需求與技術趨勢有著深入理解。當了解到重慶移動在低空智聯網、5G-A 通感一體等智能飛行技術上的優勢后,他果斷抓住機會,于今年 8 月 1 日加入重慶移動,正式成為一名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完成了從 “賣設備” 到 “做方案” 的職業升級。
如今,胡波的工作場景充滿科技感:在重慶市巴南區的街道上,搭載高清攝像頭與 AI 識別算法的無人機,正按照他編寫的程序自主巡飛,精準識別違停車輛并實時上傳數據至交管平臺;“平時只需做好程序編寫,無人機就能自主工作,遇到意外情況再手動接管即可。” 他介紹道,這份工作的核心,是為無人機群制定詳盡的 “行動指南”—— 結合飛行場景、天氣條件、任務需求,設計航線、編寫運行程序,同時制定嚴格的飛行計劃與操作規范,堪稱低空經濟的 “神經中樞”。
在重慶市合川區,胡波設計的無人機政務巡檢方案更是凸顯了新職業的價值。他規劃的 20 余條航線,讓無人機群化身 “空中移動監控”,對暴露面垃圾、山林火險、耕地 “兩非” 問題等進行高效巡查。數據顯示,這一方案實施后,暴露面垃圾從發現到處置的時間從 2 天縮短至 4 小時,山林火險響應時間從 1 小時壓縮至 15 分鐘,耕地 “兩非” 問題識別效率更是提升了 8 倍,用技術力量為城市治理與生態保護提速。
胡波的職業選擇,踩準了低空經濟發展的節奏。根據中國民航局預測,到 2025 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5 萬億元,2035 年更可能突破 3.5 萬億元。隨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無人機產業的深度融合,無人機將在更多行業中承擔不可替代的角色,而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作為產業鏈中的關鍵崗位,前景愈發廣闊。
“人社部將這一職業規范化,讓我們在行業中有了清晰的定位,歸屬感更強了。” 胡波感慨道。對于未來,他充滿期待,也向更多年輕人發出邀請:“歡迎更多愛好飛行、向往天空的青年,加入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的行列,一起在低空經濟的藍海中尋找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