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社會進程加快,養老服務領域的專業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近期,由老齡社會 30 人論壇、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以 “從‘養老服務師’看老齡社會新職業前景” 為主題,邀請業內專家深入探討這一新興職業的發展方向。此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于 5 月 8 日公示擬增設 “養老服務師” 新職業,引發行業廣泛關注;7 月 4 日,民政部辦公廳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養老服務師職業資格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及考試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推動該職業向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根據官方定義,“養老服務師” 是聚焦養老服務全鏈條的專業技術人員,核心職責涵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的綜合需求評估、個性化方案制訂與落地、照護技術實施與培訓指導、服務質量評價管理、咨詢轉介及實務研究等,打破了傳統養老服務 “重照護、輕專業” 的局限,為養老服務行業注入專業化發展新動能。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圍繞養老服務師職業建設提出針對性建議。老齡社會 30 人論壇輪值主席、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創始人兼院長田蘭寧博士強調,要構建系統化的職業發展機制:一方面需制定養老服務能力圖譜與實操指南,明確不同等級養老服務師的技能要求與工作標準;另一方面要將從業人員培訓與任務反饋機制深度結合,尤其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字化工具的融合應用,同時搭建實訓基地,讓理論學習與實際服務場景無縫銜接,切實提升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與服務水平。
民政部養老服務標準化專家、北京慧佳養老服務公司負責人曹蘇娟則從職業門檻與資質認證角度提出見解。她認為,養老服務師屬于技術型人才,需同時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與豐富的職業實踐技能:在人才培養環節,應設置明確的教育背景要求,確保從業者掌握老年醫學、心理學、照護技術等核心知識;在職業準入環節,需建立國家或行業認可的資格認證體系,通過初級、中級、高級分級考核,引導從業者階梯式成長,推動整個行業從 “經驗驅動” 向 “專業驅動” 轉型。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老齡社會 30 人論壇適老化專委會副主任李佳,則從就業價值與創新實踐層面分享觀點。她提到,養老服務領域的新興職業需以 “帶動就業” 為核心支撐,“有就業才有行業,否則就是空中樓閣”。她以美國的實踐為例,指出當地不少年輕人選擇為老年人撰寫回憶錄,這一工作不僅讓年輕人通過了解老人人生歷程獲得認知成長,其收入也遠高于傳統服務業零工,兼具知識性與高收益性;國內也已出現利用 AI 輔助老人撰寫回憶錄的創新嘗試,為養老服務師職業拓展了 “科技 + 人文” 的新場景。李佳認為,養老服務師職業可借鑒此類創新模式,在傳統照護服務之外,挖掘更多如老年心理疏導、生命教育、個性化陪伴等細分方向,既豐富職業內涵,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就業選擇。
此次研討會的深入交流,不僅明確了養老服務師職業的發展方向,更凸顯出新興職業在應對老齡社會挑戰中的重要作用。隨著職業資格體系的完善、專家建議的落地及創新實踐的推進,養老服務師有望成為連接專業服務與老齡需求的關鍵紐帶,既為養老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也為緩解就業壓力、推動老齡社會治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